我国的私企为什么造不了航空发动机?
航空发动机一直是我国工业的一个缺陷,上世纪的时候有一定的发展,但是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,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发体系,自然到后来发展就显现出疲软的状态,私企真正能够制造航空发动机的也不多,研发能力仍然有限。
其次,金属材料自身的品质要求亦极高,一般是铸铁或铸铝,高品质的浇铸原材料我们不行,需从国外进口,但最近国家加强了对高品质铸铝原材料的研发,以满足航天航空的需求,将来可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福利。再次,压铸模具和压铸机,世界最好的是日德,之后是意大利,再后是其他。
我国航空动力工业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不当。虽然我国在核武器和导弹工业上投入了大量资源,但忽视了航空动力工业的重要性。直到高科技发展计划——863计划的实施,航空工业才被纳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。 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无法偿还,损失的人才也无法挽回。
我国为什么造不出飞机发动机,原因种种,在我看来,早期没有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,中国核心技术掌握的很少,汽车外形可以仿制,但是数据无法获取,也就是说你只知道这么设计,但是不知道其中的演算没有历史数据的堆积,中国研制战斗机,风洞实验都能做6,7年,更何况技术要求最高的飞机发动机。
...能够造出航天火箭的发动机,却造不出战机的发动机,就算造出来的,也是...
1、也就是说,我们的发动机工业不是造不出发动机,而是造不出足够好的发动机,在性能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,就只能用进口产品了。
2、从我们自身情况来看,解放初期就引进并仿制了P1导弹,从那时起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就有了基础,同时导弹是战略武器,绝对不能被卡脖子。各种资源都在向着这方面倾斜,因此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就不成问题了。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制造难度比火箭发动机要难很多,需要更广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。
3、这就牵扯到了制作工艺上的问题,发动机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、装备水平、制造水平的综合反映。任何一个方面落后,都不可能造出先进的发动机,即使是复制,也达不到完美复制的效果。
4、呵呵,论技术的复杂程度,飞机发动机比火箭发动机更加复杂、制造工艺要求更高。火箭的发动机对推力要求极高,一个发射筒通常都得产生数十吨、甚至上百吨的推力,但是火箭发动机都是一次性的,不需要考虑第二次的使用需要,只要保证这几百秒钟的正常工作就足够了。
5、火箭发动机在机动性和推力调节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,因为它们的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提供强大推力,以克服地球引力将载荷送入太空。而飞机发动机需要频繁调整推力,以适应飞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需求,如加速、减速和进行机动飞行。
为什么中国生产不出战斗机的发动机,还要向俄罗斯进口?难道这个技术这么...
1、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某些领域尚未掌握核心技术,这类似于虽然中国有自主品牌的电脑,但尚未自主研发出独立的CPU。 航空发动机代表着高端技术,其研发涉及到材料科学、热力学、空气动力学、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。 鉴于其高端性质,俄罗斯不可能出售这些关键技术给中国。
2、首先,冶金材料技术不过关,尤其是高强度的涡扇桨叶等部件强度和抗疲劳达不到标准,提高这项技术,需要提高整个冶金行业的能力。第二,气流函道的计算,包括发动机在各种推力和飞行姿态的变量,这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经验积累,中国起步太晚,风洞实验室技术也不行,有点追不上美俄。
3、中国军事装备依然有短板。在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方面,中国一直处于劣势,不能满足我军需求。考虑到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,从俄罗斯购买先满足需要就是一个合适选择。诸如此类的短板,如今我国虽然越来越少,但在我军装备领域仍然存在。
4、如果WS-10B能够顺利研制成功,中国的战机将全面采用国产航空发动机,这将是真正的国产航空发动机崛起的象征。
5、从技术储备和发展的角度来看,苏-35的发动机推重比大,且配备了矢量推力技术,这些技术特点正是中国正在研发中的。通过列装苏-35,中国可以进行对比、借鉴和吸收其技术,同时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矢量推力技术的飞行员。
6、中国不是飞机发动机全部需要进口,也不是没有生产能力,只是与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有差距,为了提高战机性能,只能进口国外涡扇发动机!毕竟俄罗斯/苏联在二战中生产了12万架军用飞机,机身、发动机材料积累技术雄厚,美国二战时军用飞机产量高达29万架,这些经历积累了最丰富的经验与技术。
评论(0)